背上相机赶集去喽

2023/6/21 来源:不详

北京哪个皮炎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

  集市,中国人最原始、最普遍、最容易实现的草根生活。“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百行百市、百姓百俗,喧嚷热闹的集市,是一幅乡村的“清明上河图”。

  摄影师张西林的《沂蒙山小调:乡市》就是一本专门记录沂蒙山乡村集市的摄影集。“背上相机,赶集去!”6年来,他赶了多次集,分布在沂蒙山区的60多个集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乡村的集市上,有传统,有时尚,有对旧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新生活的期待。在被时代裹挟着前行的日子里,怀念和期待弥漫在乡村集市的乡愁里。”在沂蒙山赶集

  乡村里的集市,日子是按农历计算的,或是初一逢六、初二逢七、初三逢八,或是初四逢九、初五逢十,往往5天一个集。乡间生意,土产买卖,就地摆摊,随行就市,集市上总是热闹非凡。

  从年开始,张西林带着致敬乡土的情怀,背着相机行走于沂蒙山里的沂源、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临沭、山亭、泗水等地集市。6年间,他到过的集市有60多个,赶集的次数超过次,拍下的照片超过4万张。

  行走在山坳村落的集市上,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张西林觉得,沂蒙山区的地域特色十分鲜明,“那里风光秀美,人也淳朴、厚重、能吃苦”。至于集市,“一眼瞭去,人气爆棚,一应俱全。卖鸡鸭鹅的家禽市、卖牛羊猪的牲畜市、卖谷米粮油的粮食市、卖青菜鲜果的蔬菜市、卖布匹衣服的服装市、卖吃喝的饭市等等,还有本乡本土的诸多技艺杂项,唱戏的、卖膏药的、算卦的、镶牙的、铸锅的、打铁的、修秤的、补鞋的、剃头的……百行百市、百姓百俗、喧嚷热闹。”

  让张西林感兴趣的还有时代发展在集市上留下的印记。除了以前集市上那些鸡鸭鱼肉、山货干菜、苗木瓜果、衣帽鞋袜、筐锄刀叉,以及应有尽有的农家产品和乡里物件以外,时尚新鲜的事儿在集市上也多了起来,“城里的、镇上的一些新潮青年举着直播杆在集市上窜来窜去地搞直播、做网红,新科技的电子产品涌进了集市,集市上的各行买卖也流行起了手机扫码支付。”在费县梁邱镇,就有一位人称“拉面哥”的村民程运付,常年赶集做拉面,坚持3块钱一碗不涨价,走红网络。年1月16日,张西林在集上拍下了“拉面哥”做拉面的照片。

  “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和摆摊的、卖菜的乡亲们混熟了,张西林不知不觉地也成了赶集的人,“赶集上了瘾”。逛饿了,买一个刚出炉的烧饼,逛累了,蹲在集头上和卖菜的老汉唠嗑。卖菜老汉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现在的日子好过了”。这也是张西林的真实感受,“退休后回到老家,觉得老家真的变了”,背上相机四处拍,“越拍越觉得有东西”。逛来逛去的那一份悠闲

  沂蒙山十里八乡的集市,散落在山野村落和乡镇街道。逢集的日子,山里人念叨在嘴上、盘算在心里,收拾着自家要卖的东西,惦记着自家要买的东西,一大清早就张罗着赶集的事。张西林说,张罗着赶集的人,大多是各家各户里岁数较大的人。“现如今村里的青年人,除了在家做生意的,在村里当村干部的,大都离开了乡土到外面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的,是故土难离的人。”

  平时村里冷清,只有集市上才热闹。集市上那些闲散自在的小摊主让张西林印象深刻:有的小摊主是自种自卖的庄户人,把自家院里栽的、地里种的蔬菜粮食拎到集上,当街摆摊,不吆喝不讲价,给钱就卖,卖了就走。利利索索,闲散自在。有的小摊主是编筐扎篓的手艺人,他们把农闲时自个儿编的筐篓、簸箕、笤帚之类的家什用具,用三轮车拉着来赶集,在集市僻静的角落墙根摆个小摊,拿一把马扎坐在摊前,身子斜靠在墙上,跷起二郎腿,叼着旱烟袋,一坐就是一晌午。至于这些簸箕、笤帚能否卖掉,卖多卖少,却并不在意。

  集市上还有一些闲散自在的小摊主,就是理发摊上的理发师傅。理发摊上的理发师傅,也都是上了年纪的剃头匠。理发摊一般摆在集市的僻静处,三五个摊凑在一起。讲究的在摊位上搭个塑料棚,扯个布帐篷,或支把太阳伞什么的,不讲究的就露天放两个高脚凳,一个脸盆架,再放个烧水的小桶炉,就齐活了。理发摊清闲时,理发师傅就搬个凳子闲坐,半眯着眼睛,似睡非睡,似醒非醒,静等来理发的主儿。闲坐半晌,来了理发的,一声“来了”,算是招呼,不紧不慢地甩一下围裙就开始忙碌了。来理发的,也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没什么讲究,趁来赶集的空当,顺便到理发摊上剃个头,花上三五块,省事又省钱。

  《沂蒙山小调:乡市》分地摊、棚摊、墙摊、赶集、开炉、扫码、牲畜、村娃、时尚、剃头、摊戏等部分。其中开炉部分因为“热气腾腾”,尤其有烟火气。烤肉的、打铁的、杀猪的,现场烟熏火燎,香味儿夹着柴火气息扑鼻而来,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在空气中弥漫,生机勃勃。

  “土灶地桌上的那一壶老酒、地摊买卖中的那一声吆喝、赶集人逛来逛去的那一份悠闲,年深日久地沉淀在了山里人的日子里。”在张西林看来,赶集,作为乡村的一种生活习俗,不仅是乡土产品的交易交流,也是乡土文化及乡土生活交融的场所,是山里人浓浓的乡土情怀。

  寻找童年的影子

  沂蒙山里,有两条沂河,一条是大沂河,一条是小沂河。大沂河在沂蒙山区的腹地,从北向南,穿峡越涧,九曲回转,激越地、浩荡地奔向黄海。它是沂蒙山的母亲河。小沂河在沂蒙山区的西部,从凤凰山北麓的峡谷深壑中涌出,流成山涧小溪,清幽婉转,叮叮咚咚地七转八转,转出山涧,河床陡然开阔,河水便明净喧腾,坦坦荡荡地从南向北流去。

  张西林的老家就在小沂河岸边,河水绕村流过。河的那边,是田黄古镇,古镇上初五、初十逢大集。他记得童年时赶田黄集,要穿过河边的芦苇荡,走过一片白沙滩,蹚过河去。

  “小孩子赶集,不像大人那样到集上去买什么或卖什么,只是没有目的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寻摸着好玩的地方,瞅摸着好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是集头的那个豆腐汤锅,汤锅里满满的一锅熏豆腐,熏豆腐里放着一大块肥肉、几个红辣椒,煮得滚沸,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在汤锅前站着瞅上半天,咽一下口水,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张西林记得,童年时,最迷人的是赶年集,“腊月二十五,是田黄集一年里最热闹的一个集。一到集上,便窜过冒着香气的丸子汤锅,窜过挥舞着砍刀的肉架子,窜过卖年花、吹糖人、捏泥娃的摊子,直奔炮仗市而去。炮仗市在田黄古镇东面老国营粮库土崖下。炮仗摊子摆了半条街。卖炮仗的庄稼汉子站在桌子上,高高地挑着一挂火鞭,大声地吆喝着、比划着,夸自家火鞭的厉害。厉害不厉害放放看,吆喝着吆喝着就点了火鞭。噼噼啪啪一炸响,你放我也放,看谁家的炮仗放得响,卖炮仗的上了劲儿,争相点着自家高挑的火鞭,炸翻了整个炮仗市。炮仗市里人头攒动、硝烟弥漫,那年味儿,真是令人难忘。”

  几十年以前的事,回忆起来,恍在眼前。6年前的一天,张西林背着相机走进了沂蒙山里的一个乡间集市,“在那里,透过镜头,我仿佛又看到了童年赶集时的影子,触动了埋在心底里长长的乡间记忆。”从此,他便背着相机在沂蒙山里的乡间集市上流连忘返了。

  在乡民安身立命的土地上,乡村的集市,是一幅看不尽的民俗画,赶集的日子,是一曲唱不完的乡村民谣。每到逢集的日子,村里人见面打招呼,就是那句话——“赶集去吧”。对于张西林而言,是“背上相机,赶集去喽”。虽然《沂蒙山小调:乡市》已经出版,但张西林拍摄沂蒙山集市的脚步不会停止,对他而言,拍摄集市,既是记录当下,也是重温曾经,那呼应着童年记忆的照片里,有着无限的温暖。

  1.张西林

  2.年5月19日,沂南县依汶镇。用芦苇手工编织的六角形席夹子(南方称为斗笠),可遮阳挡雨,还透气,实用得很。

  3.年1月1日,平邑县白彦镇,土灶前的小哥俩,眯着眼睛,萌萌的样子,挺逗人乐的。

  4.年2月13日,邹城尚河镇,看摊的小帅哥在动物面具前等候顾客。如今,山区集市上的玩具与城里商城的玩具一样丰富多彩。

  5.年1月31日,平邑县白彦镇郑司村,墙根下的雪地里,老汉剃头刮胡闭目养神,享受生活。

  6.年1月16日,费县梁邱镇,人称“拉面哥”的村民程运付,常年赶集做拉面,坚持3块钱一碗不涨价,走红网络。

原标题:背上相机赶集去喽

值班主任:李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