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一中北墙隐藏了一段悠久的历史,原来它
2023/5/29 来源:不详彭洋预约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2502.html
公元年六月的一天,艳阳高照,在郯城一中,小编站在北墙上照了这张照片。
郯城一中
这天恰恰是临毕业的前几天。小编是年考中郯城一中的,当年九月份开的学,编在九四级四班,郯城一中九四级一共十个班,文科两个班级,理科有八个班。文科女生多,理科男生多。记得我们的班主任是冯尊栋,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刚刚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的。我们在这里经过了三年的刻苦学习,即将毕业。每个人都要面临择业和学习的选择。小编当年郯城一中毕业时才19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想当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小编的《高中会考证》和《高中毕业证》
时间飞逝,弹指一挥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小编也早已过不惑之年了。而小编当年站立的地方便是两千多年前的郯国故城都城北城墙遗址。
郯国,作为先秦诸侯国历史中,虽然不能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那样纵横捭阖,战功显赫,但是作为商周两朝的方国,也曾经人才辈出,展露头角。
郯国,最早称炎国。最早商朝中兴之主武丁封其子于炎地,也就是今天山东郯城。周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把商朝故都分封给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为宋国,微子启派其裔孙子鸷管理炎地,为郯国国君,子爵,成为宋国的附属国。周朝分封诸侯,公、侯、伯、子、男,五爵,郯国国君属于比较低的爵位了。
所以,郯国国君属于商汤后人,子姓,少昊氏。
郯国曾经也很强大,北抵琅琊,南至长江,东临黄海,西接徐州,但是后来沦落了。炎,古音亦读郯(Tan),春秋时期,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转化为郯国。
战国中后期,中原除了战国七雄,小国中就剩下泗上十二诸侯,诸如鲁国(今山东曲阜)、宋国(今河南商丘)、卫国(今河南濮阳)、邾国(今山东邹城)、薛国(今山东滕州)、国(今山东滕州东)、滕国(今山东滕州)、莒国(今山东莒县)、任国(今山东济宁任城)、郯国(今山东郯城)、费国(今山东费县)、邳国(今江苏邳州)。
司马迁《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期泗水流域的诸侯国称为泗上十二诸侯国,郯国便是其中之一。
战国图
秦国和齐国同时称霸,齐国和秦国的国君称为东西二帝。齐威王时泗上十二诸侯曾经一起向田齐朝贡。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作为小国郯国,无论从人口面积经济军事都属于不入流的小方国,只能夹着尾巴做事,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朝秦暮楚,这也是没办法无奈之举。
春秋吴越争霸,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攻破楚都,吴王夫差降伏越王勾践,吴国成为南方霸主,北上与齐国、晋国争雄,郯国自然就臣服于吴国。前年,郯国与鲁国、邾国会合吴军伐齐。齐人为了让联军撤退,杀死挑起战争的齐悼公以解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一举灭吴国,郯国又臣服于越国,前年,郯国为越王朱勾所灭,国君郯子鸪被擒。
春秋战国诸侯图
郯国历经千载,其历代国君不详,唯有在孔子同时代的一位郯国国君郯子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郯子,年轻时,父母年老,患有眼疾,需要鹿乳治眼,郯子披鹿皮取乳,就是后来二十四孝中的“鹿乳奉亲”的故事。
鹿乳奉亲
郯子学问非常,有郯子朝鲁的典故,孔子当时只有二十七岁,在鲁国只是个小官,但是孔子好学,听说此事后,立即拜访郯子,并向郯子请教。孔子对郯子的博闻多识十分钦佩,尤其是象郯国这样一个区区小国能够珍视和保存自己的确历史文化,更使他十分感慨。也就是后来的“孔子师郯子”的典故。
后来孔子周游列国,还特地到郯国游学,在城北十里铺遇到晋国学者程子,两人在车上俯身交谈,终日甚亲,以致车上的伞盖都倾斜了。后人建盖亭以纪其事。有成语“白发如新,倾盖如故”来形容朋友间亲密无间。
郯子去世后,后人建郯子墓、郯子庙、问官祠以示纪念。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古郯遗迹,又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人们景仰郯子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过去在郯子庙中曾供奉“三圣”像,将郯子与孔子、老子并列。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国家在各县区组建中学。郯城一中,始建于年,当时学校坐落在郯城县马头镇沂河南岸,不在县城城关镇。我父亲在文革时期正好上中学,他初中和高中都是在马头镇上的,而且还开设了俄语班,至今还能说出一口流利的俄语来。
郯城一中大门
郯城一中直到年才迁到郯城县城,原来的一中就是后来的郯城三中,我们那时称马头三中。
郯城一中迁到县城北,郯西路路东,陆续在附近建了郯城技校,郯城职业高中等,郯西路又被称为文化路。
我记得94年在这里上学的时候,郯城一中大门还是朝南的,后来改为朝西的。在郯城一中校内西面有一座从南北狭长的土丘,上面栽了好多树木,每到夏季,这里郁郁葱葱,同时也是好多男女学生隐蔽在这里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郯城一中恰好坐落在古城墙南,学校北墙正好是古城墙,墙面很厚的,墙砖很厚的,青黑色,每一块都重达十多斤。站在城墙上一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残砖断瓦间依稀还能看到历史岁月遗留下的斑驳痕迹。
作者孟力
本文写于年仲春,都是作者原创,有不妥之处,望读者斧正。
参考资料
春秋左丘明《左转》
《郯城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