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通百业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2024/6/3 来源:不详

  山西吕梁临县林家坪镇郝家塔村至丛罗峪镇堡则峪村乡公路。   本报记者雷声摄   村民正在山东省蒙阴县宗路果品专业合作社进行水果装箱。由于“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当地农产品终于可以通过公路走出大山了。   本报记者徐烨摄   深夜,村民突发疾病。因为没有路,救护车进不来,其他村民用门板做成担架,一路狂奔。可紧赶慢赶,还是没能抢救过来。在沂蒙山区采访,听到这个故事,大家唏嘘不已。其实,从村里到镇上,总共不过15公里。   “路,就是山里人的命。”到很多地方走一圈,才知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从一个普通群众的脱贫致富,到一个乡村的振兴,再到整个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哪一样都离不开路。   “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农村才会有人气、财气,才能有振兴的基础和资本。隆冬时节,记者深入四川藏区、沂蒙腹地、浙江山区,探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成效,体味群众出行不再难的欢欣,见证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四川小金——   筑路奏响脱贫曲   种玉米、土豆,亩均年纯收入元;种酿酒葡萄,亩均年纯收入0元。   想脱贫,种啥更管用?   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对小金县农民而言,却是个难解的大问题。账谁都会算,可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有想法,有胆量,就是没路。   看看小金县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在这个深度贫困县里,一半行政村建在高半山上,耕地都在七八十度的山坡上。人爬上去都费劲,哪还伺候得了“金贵”的酿酒葡萄?   对于出行,当地群众这样自嘲:“看见屋,走到哭;望着山,走得瘫。”下马厂村村支书黎国林说,过去村里都是羊肠小道,难走不说,安全隐患也大。   如今再到下马厂,中巴车从山脚下沿路而上,可以一直开到海拔多米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经过几年建设,全村已拥有基地路2公里、产业路8公里,实施窄变宽和翻砂整治工程3.3公里。   曾经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脱贫攻坚的“聚宝盆”。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进入快速发展期,种植面积达到亩。村里23户贫困户、93人都参与了酿酒葡萄种植,到年全部实现脱贫。   “他现在肥得很!”几个妇女一边给葡萄树剪枝,一边打趣站在一旁的兰国华。他家种了5亩葡萄,收入非常可观。   “国家政策好,路修得好,车子开到地头上,小型机械也能进来,收葡萄的时候,五六天就能忙活完。”55岁的兰国华,种了几十年地,有着深切的体会。只有户的下马厂村,如今各种生产生活车辆已有七八十台。   像下马厂村一样,在小金县,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正越来越畅通。通过持续攻坚,小金率先在四川民族地区实现了“通乡油路%、村道硬化率%、农村公路安保基本全覆盖”的目标。   路通了,产业也发展起来。年以来,小金县建成农村产业路公里,带动发展生态蔬菜、特色水果、酿酒葡萄等五大优质生态农产品基地余亩,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场54个。全县贫困发生率从年的17.58%下降至目前的2.85%。   沂蒙山区——   山货进城乐农家   “俺们这儿,抬头是山,回头也是山,左望望是山,右望望还是山。”山东临沂市费县大田庄乡,2万多父老乡亲便世代生活于这群山之中。   西瓜、樱桃、蜂蜜……大山赐予山里人宝贵的财富,却也阻隔着这里与外界的联系。“过去村里全是很窄的土路,就连三轮车都难开进来。”57岁的周家庄村村民张宝珍,经常凌晨4点就出发,骑着自行车、驮着瓜篓赶去临沂市区卖西瓜,一次顶多驮60公斤瓜。为了不在市区过夜、省下住宿费,他一般都不敢要高价,“卖完西瓜回到家,一般就得晚上9点,活了大半辈子,最盼的就是路!”   对于想通过开网店改变命运的费县薛庄镇农民闵超而言,路同样重要。年起,他在网上注册了电商店铺,主打土鸡蛋、樱桃、羊肉等土特产,“好多山货都特别金贵,从村民手里收购过来后,还没到家就会颠出不少破损。”   一次,有位顾客夜里下单要了一批山货,要求第二天必须发走,这可让闵超犯了难。“店铺刚开,不能随意拒单。可那天还下着小雪,路上又湿又滑……”不愿轻易放弃的闵超只好骑车在崎岖的山路间奔波了10多公里,“脸也磕破了,车也摔烂了,那些货还不够一辆自行车的钱。”   年起,费县大力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大田庄乡境内已有18公里省道联通南北、21公里县乡道纵贯东西,加上多公里村道,乡里终于实现了“村村通”,85%的村还实现了“户户通”。   闵超再也不必为收货难、发货难而头疼。“时令水果从树上摘下来,半小时车程就能到县城,1天之内就能送到济南市民的餐桌上。”修路前,闵超的年营业额一直在10万元上下徘徊;年路一修通,立马攀升到多万元,如今又增至0万元。   从“村村通”到“户户通”,大田庄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张宝珍的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现在好了,小货车能直接开到地头。这下俺底气也来了。”面对记者,张宝珍举起三个手指笑着说,“光是门口这3亩大樱桃,一年就能收入3万块哩!”   浙江安吉——   慢行绿道美山村   油亮的沥青路蜿蜒前行,串联起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公园、广场,又伸向青翠的群山、幽深的竹林……漫步浙江省安吉县刘家塘村,恍若来到了风光秀丽的度假区。   20年前的刘家塘,可并非这般模样。那时,村民们在附近山上开矿采石、办石灰窑,村子常年笼罩在烟尘中,安吉还一度被国家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立县”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安吉逐步关停了境内的矿山、水泥、造纸等高污染企业。年,新的发展契机又悄然而至——杭长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成,将安吉一下拽进了杭州“一小时交通圈”。   “‘主动脉’畅了,我们还得努力把‘毛细血管’打通。”在村支书褚雪松看来,离县城仅13公里、环境宜人的刘家塘村正适合借此东风发展乡村旅游。年起,他带领村民一道谋划建设慢行绿道,串联起“一中心两纽带三片区”,从而把全村打造成大景区。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为了支持刘家塘村公路改造项目,县里、镇上拨出多万元资金,县交通设计院也提供了专业支持。听说要修路,村民们也都来了劲儿。改造杨家坞自然村一条长1.4公里的泥巴路时,20多户村民主动贡献出20多亩竹林。要知道,每亩竹林一年的收益都在0元以上。   年,路打通了,自那以后,一到周末,前来刘家塘的游客便络绎不绝。年,全村一年接待游客达8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3万元。   “车在路中行,人在景中走”。近年来,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美丽公路”理念,以打造“美丽农村路”为载体,串联起“山海林田湖、城镇乡村景”。年,浙江共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个,接待游客3.38亿人次,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近2.5万元,居全国首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