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费县,一个不容你小觑的古城
2023/10/23 来源:不详#临沂深度文旅#武王伐纣得了天下之后,进官升爵,分疆列土,在沂蒙山脉南部的一条“走廊”里,便有了一个叫鄪(bì)的封国,国君乃是皇室的姬姓。随着周家王朝的由盛转衰,各诸侯国势力的角逐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随着一番弓马征伐,实力并不怎么雄厚的鄪国转而成为了鲁国吞并的治下。年前,鲁僖公下了一道命令:以汶阳、鄪封季友。自此,季氏一族以汶阳为田,以鄪为都,叱咤风云、执掌朝政,影响甚至决定着鲁国的命运长达多年。“鄪”字也是在这个时期,由于书写不便简化为“费”(至于读音为何由bì演化成fèi,就交给语言学家来解答吧)。当然,这鄪(费)地也在历史的激荡之下,曾经城邦宏阔、金砖碧瓦、政经旷达,曾经几度成为风云际会的中心,也曾经由明转暗、锋芒挫缩,直到公元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才真正结束它的使命,成为了故城。时至今日,我们在临沂费县上冶镇的浚河西岸,多年前的鄪国故城遗址还十分清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而且规模仍有平方公里之巨,可见当初这里是何等的繁华与兴盛。鄪国故城总体上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半部。南部人称“季王城”,土地平坦,适合居住,是王府和市井聚集之地。而北半部则是一座小丘岭,人称兵马城,系季氏在此统治时屯积兵马的地方。山岭之前由季桓子所挖的水井至今犹存,两块分别刻立于乾隆和嘉庆年的石碑上,还有“季桓子井”“季桓子得羊贲羊出井”的记载。关于这羊贲羊的故事,大体上是这样的:当年季桓子在挖掘此井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羊不象羊、狗不象狗的怪物。于是季桓子便向孔子请教:我在挖井的时候得到了一只“狗”,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告诉他: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羊贲羊。说到贲羊,我还想起来,费县这里以前还生产过一种酒,叫“贲羊春”,也是以此由来。但不知此酒今日还有否?至于这个多年前在这里呼风唤雨,将堂堂鲁国之政纳入宗族掌控之中的季氏,还是很值得给大家讲一讲的。季氏可不姓季,人家姓姬,绝对的上古八大姓氏(始祖是黄帝轩辕氏),是根正苗红的周代国姓(周文王的本名就叫姬昌)。季氏的起源来自鲁桓公。鲁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尤其是皇家贵族,更是自幼接受严谨的礼教熏陶。鲁桓公有4个儿子,自长之幼分别叫庆父、同、牙、友。当时同(后来的鲁庄公)为太子,那么为了彰显君大于臣,长子庆父便甘以二弟自居,并谦称为仲(即共仲),其余哥俩便效仿长兄,分别自称为叔(即叔牙)、季(即季友)。这兄弟三人的谦逊之称,也就是后来权势达到顶峰,凌驾于鲁国公室之上的三大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始祖。顺便普及个小知识:古时候,兄弟间的排行,长子为伯,后序齿分别为仲、叔、季,后来又延伸成为了特定环境排序的雅称,比如说中国四大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古称仲秋节,就是秋季第二个月的意思。这兄弟四人,一个是鲁国国君庄公,其余三个为国家贵族,各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兄弟三人联手一致对外,全面掌握了鲁国的政、军、财三大权力。以至于鲁国人只向这三大家族纳税,再由“三桓”向公室进贡,形成了完全凌驾于鲁国公室之上,进而“四分公室”的格局(季孙氏占2份,孟孙氏和叔孙氏各1份),史称“三桓”。大家都知道孔子周游列国的壮举吧。其实促成他离开鲁国的根源,就是孔子看不惯“三桓”的飞扬跋扈,多次想扳倒他们,结果无能力为,迫不得已只能离开了鲁国。后来因为庄公之后由谁来掌权这件事,弟兄三人闹掰了,经过一番明争暗斗、血光四射之后,善于韬光养晦、行事周全的四弟季友,成功扶持庄公的儿子当上了鲁国国君(鲁僖公),又在扩大自己势力、打掉共仲和叔牙两大障碍的同时,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反而还极好地延续了这三支家族的势力,可见这季老四的精明程度和政治手腕是何等的高超。侄子既然当上了国君,对大力扶持自己的叔叔季友自然是别有垂青,上任伊始便将汶阳和鄪封给四叔做封地,并任命季友为鲁国上卿,自此,季孙氏一家独大,无出其右。当然,这季孙氏虽为权臣,甚至将鲁国政权握于股掌之中,却并非毫无历史贡献,比如说他铲除了祸国殃民的庆父(庆父虽为长兄,但他干的那些事,实在是令人不齿,确实该杀),稳定了鲁国的政局。他打败了前来侵扰的莒国大军,为鲁国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时间。来到封地之后,他潜心经营,发展生产,扩大土地,励精图治,为后世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康子等相继统治建设费邑,执掌鲁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曾经自立为费国。季孙氏的庞大势力和他们统治下的费邑,直到公元前才在楚国的金戈铁马之下完全覆灭,共掌握鲁国大权年。朝乾隆皇帝在公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南巡时途经费县,并留下了一首《鄪城览古》的诗篇:季氏初颁邑,南遗乃筑城。庶几仆文出,不改井恒成。无度卑公室,有权擅上卿。名言思史墨,宜慎器和名。(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