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三位山东教育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2023/6/16 来源:不详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扶贫必扶智,教育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途径。

今天,有三位山东教育人受到表彰!他们是——

精准资助贫困学生,为他们插上人生翅膀的于倩

用知识和汗水为农民送来致富“金钥匙”的陈学森

从事乡村教育事业近40余年的张贵州

向三位山东教育人致敬!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事迹吧!

于倩:精准资助贫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十三年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于倩思忖良久说:“怎样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于倩,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科长,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十三年。回首来时路,于倩发现自己与学生资助工作有着莫名的缘分。

年7月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年公开招考,于倩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被录用,开启了自己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之路。

“把孩子培养成才,就业之后就能够反哺家庭。有孩子的家庭、孩子能成才的家庭,是有脱贫希望的。”但现实问题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按照户籍地进行管理考核,而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是按照学籍地落实的,怎样做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一个都不能少”,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困难。

“比如说,我是**市**县**乡**村的某某人,这个是按照户籍在当地建档立卡的。但这个孩子在当地上学吗?不一定。小学在本地上,中学呢?也不一定……”

户籍地的孩子出去上学了,通过学籍地来落实资助政策,怎么落实?在大数据尚未打通的形势下,于倩和她的同事们面临的第一大难题是怎样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孩子一个一个找出来。换言之,就是如何精准识别出一个学生是不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据识别方式,确保对跨区县就读的贫困学生也能精准定位。

“我们每学期开展各教育阶段学籍信息与全省扶贫人口数据比对工作,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一直到高考录取信息,与扶贫人口数据进行比对,比对完,通过山东省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推送到各市、县和学校。”

全学段所有学籍信息与全省扶贫人口的数据比对工作量有多大,于倩并没有多说,她说,仅仅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比对数据并不完整。

“扶贫工作是动态管理、实时认证的,遇到大病、受灾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随时都可能增加,但是学生资助是有申请时间节点的,比如每年9月份提交申请表,9月30日之后新增的怎么办?怎样才能保证应该资助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倩和同事们又着手开发建档立卡学生在线比对平台,“学校把新生招生信息或报到信息导入系统,即可实时获取建档立卡学生名单。”于倩说,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确保建档立卡学生的精准识别。

解决了数据识别问题,还有第二个新问题——学生资助工作遵循的是“自愿申请,应助尽助”原则,如果学生不自愿申请,怎么办?于倩还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现在学生资助政策越来越完善,帮扶力度也很大。不光教育系统有完善的资助政策,还有些其他部门、个人、社会也在做助学,比如民政部门也有新生助学金等。有的孩子觉悟非常高,拿到这个资助之后,学校再发动申请,他就不要了。也有的孩子通过顶岗实习、勤工助学等渠道也能自食其力了,也不再提交申请。”于倩说,她每年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也为这些孩子的做法所感动。但从政策层面上,学生放弃申请,与政策落实不到位是两码事。她细心发现了这一点,也通过政策及时作出明确,避免信息错位带来细节问题。

为解决扶贫工作动态管理、实时认证,与学生资助项目申请有时间节点的矛盾问题,于倩和同事们认真调研,起草并制定政策,明确对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识别即时帮扶困难家庭应及时予以资助。

此外,于倩还推动实施全省学生资助标准化建设,相继起草制定内部业务标准和全国首个学生资助地方标准,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教育部号召全国资助同仁学山东、看山东。

陈学森:无偿转让新技术,“小果子”长出脱贫致富“金钥匙”

“帮农民增产致富,助力产业振兴,这是我一生的事业。”

“苹果和梨分别是我国落叶果树的第一和第二大水果,‘果盘子’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

这是62岁的老党员陈学森时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陈学森,山东临沭人,现为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专家、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现任山东省农业与农村专家顾问团林果分团团长、山东“十强”产业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智库专家。

长期以来,陈学森时刻牵挂着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题,常年奔波在农村、农业生产一线,用新成果和新技术,助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他带领团队选育了近30个苹果、梨等果树新品种并研发了配套栽培管理技术,近年来在山东、陕西等省山区丘陵贫困地区累计推广.3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9亿元;

他把刚育成的“山农酥”梨新品种及种植技术无偿转让给企业,短短三年内在山东泰安、烟台、菏泽等地推广过万亩,帮助贫困地区上演“一种好梨,一亩万‘利’”的致富大戏;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三选两早一促苹果育种法”等新技术,使果树育种年限缩短3至5年,大大加快了新品种选育及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培训果农也是陈学森把技术送到农民手头的“标配”。仅年,陈学森到山东、河南、甘肃等地义务培训果农人。他用农民视角、农民语言、农民习俗为农民讲课,把“高大上”的“先进技术”讲成“接地气”的“大众艺术”,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田间管理”,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果农们常说,陈教授是“平民教授”“为民教授”,为老百姓送了免费的“真金白银”,让农民在“土疙瘩”中挖出“金疙瘩”,把“泥蛋蛋”变成了“银蛋蛋”。

在陈学森看来,这些都是他作为果树学专家应该做的事,服务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是这名老党员的初心、本心和恒心。几十年来,陈学森育出的一个个“小”果为农民、企业送去大“利”,这些先进事迹被新华社、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张贵州:让农村娃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教育

“都是为了这些农村的孩子们!”2月24日,费县薛庄镇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张贵州接到记者电话时说。

张贵州走访困难群众

张贵州,年11月出生于费城镇北马庄村,年7月参加工作,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从事乡村教育事业近40余年。他用六年的时间把落后倒数的三个乡镇的小学教育提升到全县前列,助力乡村教育事业实现振兴。

为了让偏僻的农村小学用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张贵州积极协调上级信息化扶贫资金.7万,实现千兆网络进校园、无线、有线校园全覆盖,使多名农村娃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支持,开展教师线上学习,拓宽教师视野,提升创优质课堂的能力。

不止如此。张贵州还先后多次协调资金近万元,为镇里贫困学校购买了图书、微机、空调,建设餐厅、PU篮球(排)场,他个人也先后资助贫困学生53人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周末及寒署假时间,张贵州走遍了全镇82个自然村,认定贫困学生人,建立“一生一策”帮扶档案,并采取“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方式建立控辍保学工作台账,实现了全镇零辍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贵州多次到53名建档立卡学生家中家访,足迹遍及36个行政村。针对学生家庭情况,他逐个制定帮扶措施,在线上教学、心理辅导有序开展的同时,为5名家庭困难学生协调捐赠智能手机,确保了特殊群体学生“停课不停学”。(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齐鲁壹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