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尽心竭力做好就业创业工作
2023/2/22 来源:不详北京扁平疣医院在哪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314/8744643.html
五月的沂蒙山区,槐花飘香,小麦灌浆。
五月的山东临沂,零工市场前车水马龙,创业园区里热火朝天……
蒙山苍翠,沂水碧绿,沂蒙更是红色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跟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发生大小战斗多场,沂蒙根据地的万人中,有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烈士血洒疆场。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这里铸就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长期以来,临沂人社部门勇挑民生重担,将就业创业工作与践行沂蒙精神相结合,尽心竭力为老区的腾飞和人们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开放包容服务好每一位劳动者
“我是门框砂工,一个月能赚七八千元。妻子也在厂里,我俩一年能存十几万元。临沂人和善、诚信,我在这里生活很舒适,将来想在临沂定居。”说起在泰森日盛的工作和生活,张国勇幸福感满满。
46岁的张国勇是重庆市城口县人,通过鲁渝劳务扶贫协作,和70多名老乡一起,来到临沂市费县探沂镇泰森日盛公司工作。
泰森日盛现有员工多名,其中来自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外地员工超过半数。老家在河北邯郸、从部队转业来到泰森日盛的郭宪明说:“同事们之间如兄弟一般亲密,感觉像回到了部队……”
“开放、包容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沂蒙山区的发展需要来自五湖四海的劳动者。人社部门要为所有在这里工作的劳动者提供优质服务,让他们爱上这片土地。”临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苗培连说。
民生无小事,说到就要做到。
近年来,临沂市人社部门紧紧围绕“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工作主线,大力推进“稳就业、调结构,促创业、优服务”工作举措,在“保、带、稳、促、助”五个方面下功夫,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6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3%,累计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22.03万人次,建成了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县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家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补充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临沂人社部门顶住考验,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民生答卷: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2万人;为余家企业招用员工3.1万余人;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8万人;积极落实培训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就业补贴资金等,累计为户企业拨付稳岗返还资金1.78亿元,惠及42.49万人。
贴心帮扶为创业者送去东风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送子参军、送夫支前……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如今,沂蒙山区涌现一批年轻女性,她们心系家乡发展,勇于创新创业,被称为新时代的“小红嫂”。
“90后”创业大学生张宁便是其中一员。年,张宁回到家乡沂南县岸堤镇,从事食品加工创业项目。现在,张宁的企业年产值达到万元,带动当地人实现就业,其中贫困人员32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宁的事业打开局面,与人社部门的帮扶密不可分。创业之初,张宁遇到了资金短缺、招不到工人等难题。沂南县人社部门了解情况后,将她列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扶持对象,为她争取专项资金,向她介绍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岗位开发补贴等创业优惠政策,还在企业附近的村庄发放用工简章,帮张宁解决招工难题。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能按时交付产品,我又向人社部门求助。他们说,‘工人出不了村,我们就送货到家门口进行加工。’当时,人社部门帮忙在附近村里建了3个临时加工点,帮我渡过了难关。”说起这些事,张宁眼圈红红的。
沂南县铜井镇的贺可云,返乡创业后,也是人社部门帮她解决了资金难题,派出创业导师进行指导,推荐她参加创业大赛……如今,贺可云的事业发展得很好,她获评首届山东省“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临沂市人社局副局长刘海涛说:“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组成部分,无私奉献是其重要内涵。人社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服务部门,也在践行着红嫂精神--珍视每一位创业者的尝试和付出,做到需要时‘无处不在’、不需要时‘无声无息’。”
近年来,临沂市人社部门着力推进专业化创业培训,针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不同创业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项目,建成集“项目贯穿+导师指导+技能培养+实训实践”于一体的立体化、智慧型创业培训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组织7万余人参加创业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4.77亿元,直接扶持3.57万余人创业,带动就业12.5万余人。
开拓创新助老区华丽蝶变
改革开放之初,临沂是全国十八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临沂也是山东的主战场。
近年来,沂蒙人民厚积薄发、开拓奋进,沂蒙山区再度成为新时代的典范。当地人社部门尽职尽责、勇于创新,成为推动老区蝶变的重要力量。
蒙阴县孟良崮脚下的垛庄镇,曾是脱贫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鲁泰鞋业的刘海玲说:“十几年前,镇里只有一家企业。现在,镇上企业有20多家。人社部门经常组织招聘活动和免费技能培训,许多企业设有扶贫车间,大家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收入也非常可观。”
垛庄镇的发展、刘海玲的经历,并非个例。
在蒙阴虎头山下,曾饱受病痛折磨、因病致贫的王士国,在人社部门帮助下,成了带动村民就业、致富的养兔大王、养蜂大王。“前不久,我参加了银桥技校的直播培训,现在在直播平台已经有多名粉丝。”王士国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费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业培训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未来3到5年,费县要打造一个全国最大的县域医药产业集群和区域性新材料、新能源基地。我们在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用更好的人社服务满足新发展的需求。”费县人社局局长孙庆星满怀信心地说。
在“红嫂故里”沂南县马牧池乡,农闲时到影视基地当群众演员,已成为当地百姓就业、增收的新方式;在兰山区顺和直播电商科技产业园,众多创业者搭上直播的快车,追逐自己的梦想……革命老区的华丽转身让人目不暇接。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如今,临沂市人口超过万,市场主体超过万家,“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电商之都”等称号响彻大江南北。“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沂蒙精神,努力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就业创业环境,服务好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位劳动者,让他们在这里安心经营、安居乐业,把沂蒙山区建设得更加美好。”临沂市人社局局长曹德玉如是说。
本期编辑:张子璇